包子的魅力有多大?
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汉族喜欢食用,辽国契丹也将其视为美馔。文物考古中发现的一座辽墓壁画上有侍女端着一盘馒头送给主人进餐,可见馒头也已成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湖北襄阳宋墓出土壁画,画上描绘了厨房中包包子、蒸包子的情景。
南宋
“包子”的称呼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吴自牧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梦粱录》中的“酒肆”记载:“在包子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荤素从食店”则载有笋肉包儿、蟹肉包儿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了,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过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
据说就在同时,没有馅儿的馒头出现了,它的出现与北方连年战乱人们无心饲养牲畜有关,由于缺少生肉,店家就做出无馅儿的实心儿馒头了,而殷实的南方则保留了有馅儿的馒头,这可能就是至今江浙一带仍将包子称为馒头的缘故吧!由于战争时期人们无心养牲畜,没了馅的来源,才诞生了实心的馒头。
元朝
到了元朝,北宋诗人林逋(bū)的后代林净因,随曾在中国学佛的龙山德见东渡日本
并居住在奈良,由于日本僧人需要戒荤,林净因就制作出了一种符合当地人口味的豆馅儿馒头,很快这种馒头就被传入宫中。吃后非常满意,还赐给林净因一位宫女做妻子,后来日本人在奈良的汉国神社中建了一座“林神社”每年4月19日还会在这里举办馒头祭,用以纪念林净因,日本奈良汉国神社中“林神社”的馒头祭。
清朝
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确的区分汇编掌故遗闻的《清稗类钞》中记载: 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 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从此包子的界限终于分明了。